《橙海战略-企业有限资源竞争战略》第二十五讲:成长型企业最大烦恼就是成长
赵 明 全球橙海战略理论创始人
各位企业家朋友大家好!上一讲和大家分享了《突破点再次令人豁然开朗》,企业最具价值的是人力资源,而人力资源的核心是成长空间。当一个企业停止生长,有成长需求的员工必将择木而栖,人心思奔。阶段性的突破最容易带来的未必是利润,而是人力资源成长通道和品牌影响力,简称“人品”。今天开始分享:《成长型企业最大烦恼就是成长》。
这似乎是一个悖论,却是现实,正所谓成长的烦恼。小孩子的衣服和鞋子总是变小、变短,现在条件好了,小孩子的衣服和鞋子换得快,感受不是很深刻。我们小时候能穿上塑料靴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,几年只能买一双,不断长大成了人生第一类烦恼:靴子总是太小。当然如果不长大,就成了灾难。成长得越快,烦恼越大,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扼制成长,而是学会与成长的烦恼和谐共存。
成长的企业,一切都在成长。产量、服务、团队、市场、客户、营业额等等,如果成长过快,我们还会措手不及。企业一旦突破一个现实瓶颈,都会带来一次快速成长,特别是销量的增长,销量增长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产能不够、生产繁忙导致品质的不稳定,客户数量的增加,又遇到产品品质不稳定,必然加大投诉,因技术人员数量有限导致服务不及时,使得客户产生抱怨并加大投诉力度,因销量增加产能受限使得营销人员怠慢于市场开发与维护,更多时间参与处理客户投诉:企业开始忙乱。这本是正常现象,企业此时如果处理得当,可迅速进入发展快车道,但现实中企业经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:
方式一:强化行政管理,因为品质不稳定,所以加强品质管理和客户满意度管理,对生产员工、技术服务人员、营销人员等相关岗位进行奖惩,结果是奖少罚多,员工士气受到重挫,本可以藉此激励员工,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。
方式二:盲目扩张,因为产能不够,企业觉得只要扩大生产就可以解决一系列问题,开始租赁生产或者代工,一片繁荣景象,可惜好景不长。
为什么以上两种方式都出现不利的结局?方式一中,品质不稳定真正的原因并非员工责任心不够,而是生产负荷太大,不解决负荷问题而强化员工工作强度,短期是可行的,长期一定会出问题,技术服务也是一样。营销人员一旦陷入危机处理思维,其市场观念必然随之转变,对于客户价值的理解就发生了偏差,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弥漫整个企业。方式二中,扩大产能表面上是对的,但必须可控,若不可控,反而是助推事态的恶性发展。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,绝不是看在逆境下如何应对,而是在顺境下如何思进。
我在2003年辅导一家企业,当时企业销量只有900吨/月,经过对产品策略的调整并加强内部管理、提升产品品质,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销量上升到3300吨/月,可以说是奇迹。我深知这家企业产能受限、管理粗放,在合作时即建议,当销量达到3000吨时,应进行内部深化管理。此时我建议董事长立即停止销量的持续上升,借此机会强化市场管理、客户管理、货款管理、产品管理。可以采取的策略有:1、对非核心市场的非核心客户,采取收预付款政策,主动升级核心客户,市场越集中,对服务人员的压力越小;2、提质提价,淘汰低利润的产品,让产品线尽可能单一,主动淘汰低质量客户。客户质量越高,产品品类越少,产能释放越大,对服务的需求越小。3、整顿营销团队,对营销人员加强习惯和素质管理,此时因销量已经超越成本线(该企业约为1800吨),营销人员有一定的收入和收入预期,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,同时可以藉此淘汰贡献低的营销人员,让队伍更有效、更正向。
可惜,此企业选择了扩张,寻求代工,销量再一次上升,之后开始下降,为促进销量稳定,公司出台一系列宽松政策,且是最拙劣的政策:货款与价格,从此一蹶不振。这里犯下两大致命错误:1、在无可输出管理模式和人才情形下实施代工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2、通过代工扩大销量来解决产能问题,事实上加大了品质不稳定因素,而导致客户投诉更加强烈,最终选择放弃。
很多企业抓住了突破期,却死在了扩张期,皆因有扩张之心,而无扩张的系统资源,就是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建设!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,是多数企业扩张败走麦城的根源。当下有些企业喜欢挖创业团队进行扩张,失败者居多,究其原因,未必是所引进之人无能,而是企业文化不能传承。文化深厚的企业可以操作且成功率高,一般性企业必败无疑,表面上都是合伙创业,但失去文化的制约,人性总是将灰暗的一面表演得一览无余。在冰岛,我们下车去几个景点,都必须向一个方向倾斜,只因风太大,要想站稳,就必须倾向风的方向,这就是文化生产力,前提是:风足够大。
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一旦遭遇挫折,老板往往不是深度分析,调整战略,而是想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现状,这是加速失败的又一痼疾,你会发现,为了维持而维持,是最低效的企业活动,一旦企业停止成长,后果不堪设想。
今天就到这里,下一讲分享《成长型企业最大死穴就是停止成长》。立言农业,立功社稷!